
|
陈丽虹。受访者供图 |
|
|
南国早报记者 孙鹏远
在当今仍在坚持儿童文学创作的广西作家中,陈丽虹堪称元老级人物。从1995年开始发表第一篇童话作品算起,陈丽虹已经写了18年。
漫长的创作历程,没有给陈丽虹带来多少荣誉,也没有收获多少利益,但对于这个跟孩子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女人来说,给孩子们写童话已经成了一种需要,“就是想停也停不下来”
跟随心灵的指引写作
在儿童题材作品创作上,凡是获得极大成功的几乎都是校园小说或长篇童话。说起热门作品,最著名的莫过于罗琳的《哈利·波特》系列,而国内的《皮皮鲁和鲁西西》、《淘气包马小跳》等大部头作品也红极一时,进入畅销榜。
但面对长篇作品大销量、高回报的诱惑,陈丽虹却丝毫不为所动,仍埋头坚持着自己千八百字的“小打小闹”,而且乐在其中。作为一个成熟的儿童文学作家,陈丽虹并非没有转写长篇的底气——从2008年到现在,她已经出版了8本书;在《少年先锋报》、《科学启蒙》等少儿刊物上有连载其作品的专栏;每年近100篇的创作产量……只要略作转型,就可能跻身长篇儿童作品的行列。
“我最喜欢的还是短篇,因为这些故事都是我心有所感、被某种东西触动之后,自然而然地在笔下流淌出来的。”陈丽虹说,自己的创作更注重心灵的感悟,享受写作中的轻松、随意和情感的抒发,而不是为写作而写作。“长篇不是不能写,但不是我的专长,要写长篇就要改变自己的写作习惯,苦心经营复杂的故事,与我写作的初衷背道而驰。即使从中得到经济上的回报,但失去的是写作的乐趣。对我来说,这个损失太大了。”
陈丽虹说,在儿童文学创作上,写短篇的都很自卑,她自己也一直把自己定位成“小作者”。但是,不久前诺贝尔文学奖把奖项颁给了门罗,这件事给了她很大的启示,“门罗也从来没有写过长篇小说,但是她的成就得到了最高文学奖的承认,这说明并不是只有长篇作品才能成功。我想,就算我一辈子只写短篇,也不是没有意义的”。
一场病催生“医药童话”
陈丽虹当了20多年的幼儿教师,对孩子的爱是她创作的原动力,从1995年发表第一个童话作品以来,她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数以千计。
2006年,她的作品《两头蓝鲸》获得了冰心儿童文学作品新作奖,2008年,作品《爱读童话故事的树》再次获得同一奖项,这在合浦县乃至整个广西都是极为难得的。但这些成绩并没给陈丽虹带来太多的名气,也没有获得多少收入。“我的第一本书根本就没有稿费,只是不用自己出钱买刊号、付印费”。
陈丽虹作品中最具个人风格的是她的“中药知识童话”,引起外界关注。而这一系列作品的来历,却是缘于一场大病。2009年,陈丽虹得了一种疑难杂症,看遍了各大名医,仍没有任何起色,于是她开始自己钻研中医知识,寻找治疗之道。在这一过程中,陈丽虹发现植物中的神奇世界,开始创作与植物有关的童话。一家台湾出版商从她的博客上看到这些作品,主动与她联系,为她出版了《中药知识童话》系列丛书,而这一次“是有稿费的”。这套丛书在台湾出版后,这才引起大陆出版商的注意,不久之后引进到大陆。“有点像‘出口转内销’。”陈丽虹自嘲地说。
挥不去的乡土情结
多年的教师生涯给陈丽虹的创作留下了很深的印迹,在她的作品中非常注重教育功能,对于流行儿童作品中往往以“淘气包”、“调皮鬼”为主角的情形,陈丽虹并不认同。“我的作品都是很温馨的,希望让孩子在阅读中获得美好的体验。但这种风格不是刻意的,已经成了一种本能。我觉得一个作品不能给孩子某种教育,就不算是好作品”。
在陈丽虹的童话中,有一个经常出现的角色“劳奇莱”,这个人物身上,寄予着陈丽虹浓重的乡土情结。“因为我们这有很多姓劳的人嘛,能够代表一种地方特色。”她的作品中可以找到很多童年在乡村生活的痕迹,“这是不可避免的,童年对作家的影响很大,很多作家的作品都会受到童年生活的影响,因为一个人往往在成年之后,才会发现童年从未远离”。
说起以后的创作规划,陈丽虹干脆地说:“没有规划。我往往是因为内心被触动而涌现写作欲望,有时候是‘不得不写’。我从来不规划未来,跟着心灵的指引就好了,就像因为生病开始写医药和植物的童话一样,说不定什么时候,就会有新的灵感和新的事物,召唤我去发现一个新的领域。但确定的是,我还会一直写下去。”